首页
产品服务
心血管疾病系列肾病系列肿瘤系列心血管用药系列肾病用药系列二代测序商业试剂盒
科研合作
新闻中心
关于我们
“医体融合,预防卒中”——2020年世界卒中日
发布时间:2020-10-29 19:00:00来源:


221.jpg

医体融合

预防卒中

科学运动,健康生活


2020年10月29日是第15个世界卒中日,而今年的宣传主题是“医体融合,预防卒中”,口号是“科学运动,健康生活”。 


世界卒中日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普及和推广脑中风防治知识,降低脑中风的危害。通过对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脏病、吸烟和缺乏体育锻炼等可干预的重要危险因素进行控制可以有效降低中风的发病风险和再发风险,这已是各国专家的共识,也是普及和推广脑中风防治知识的意义所在。


什么是脑卒中?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通常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即脑梗死)和出血性脑卒中(即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两大类。


据统计,全世界每6个人中就有1个人将在一生中罹患此病。每6秒钟就有1人死于中风,每6秒钟就有1人因中风而永久残疾。每年有1500万人发生中风,600万人死于中风,是全球第二大致死原因,也是首要的严重致残原因。我国的脑中风发病率排名世界第一,也是中国居民死因的第一位。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及防治

动脉粥样硬化是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过高则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原因。高血脂症是脂肪代谢或运转异常的一种表现,是指血中胆固醇或甘油三酯过高,或LDL-C过高时,称之为血脂异常。


房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心律失常,发生房颤时心房容易形成血栓,血栓刚形成后很容易脱落,脱落的“血栓”会随着血流到达身体的任何部位,一旦卡在某处就会引起栓塞,其中常见的就是脑栓塞。


临床还发现,血糖控制不好也会损伤血管和干扰胆固醇代谢,进而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尤其是糖尿病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较健康人高5倍,发生动脉硬化的时间更早,动脉硬化的程度亦更重。


另外,高血压也是脑出血和脑梗死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在控制了其他危险因素后,伴随血压的上升脑卒中的发生风险也显著升高,而降压治疗能够有效降低脑卒中的死亡率。


2016 年发表在《柳叶刀》杂志上来自 32 个国家的 INTERSTROKE 研究结果显示,全球90.7%的脑卒中与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脏疾病、吸烟、酒精摄入、不健康饮食、腹型肥胖、体力活动不足和心理因素这10项可纠正的危险因素相关;并指出卒中是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而根据《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9》概要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我国脑血管病防治工作已初显成效,但仍面临巨大挑战,我国脑卒中持续呈现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五大特点,其防治体系需要进一步加强。


科学的慢病管理

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慢性病是造成脑卒中的主要因素,同时脑卒中的高复发率也需要我们做好这些疾病的治疗管理。绝大多数心脑血管疾病需要伴随长期服药,从而将血压、血糖或血脂等控制在正常水平,但值得注意的是,相同的药物、相同的剂量,不一定适用于同种疾病的所有患者,不同的人服药后所产生的疗效和毒副作用存在差异。临床上迫切需要有一种能够指导个体化用药的指标,可以使临床用药既安全又有效。


目前,基因导向的个体化医学通过检测人体中药物相关代谢酶、转运体蛋白和药物作用靶点的基因型,对患者的药物反应性进行个性化评估,使医生可以为患者个性化选择药物种类和用药剂量。例如,抗凝药物氯吡格雷的疗效、华法林的初始剂量、用于降脂的他汀类药物疗效和毒副作用等,都可以通过相关基因检测给出个性化的用药指导建议。


个体化治疗是慢病管理的关键,遗传因素是影响药物反应个体差异的首要原因

药物反应性的个体差异不仅与联合用药、年龄、性别、临床症状/合并症、吸烟、饮食、家族史相关,同时还与遗传因素相关。大量生物医学研究成果表明,基因多态性是导致药物反应多样性的首要原因。


前面讲到血脂异常是造成脑卒中的重要因素,目前调整血脂的药物很多,主要分为他汀类、贝特类、烟酸类、胆酸螯合剂以及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最有效的降脂药物是他汀类,其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也较深入。如瑞舒伐他汀、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等。他汀类药物通过竞争性抑制胆固醇合成限速酶,显著降低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虽然他汀类药物临床使用率非常高,但是他汀类药物副作用风险也相对较高,使用效果也因人而异。2017精准医学实验室诊断及临床解读会议对个体化降脂用药指出:他汀类药物降LDL-C有明显的个体差异(10-70%不等);遗传多态性对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有着显著的影响;他汀药物基因组学检测可以提高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的降脂疗效以及引起肌病(包括肌痛、肌炎、横纹肌溶解症)等不良反应的个体差异,与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1B1(SLCO1B1 基因编码)和脂蛋白代谢的载脂蛋白 E(APOE 基因编码)的基因多态性相关。SLCO1B1基因是他汀类药物导致不良反应的关键因素,突变型SLCO1B1基因可引起肝脏摄取他汀类药物能力降低,引起血药浓度上升,增加横纹肌溶解症或肌病的发生风险。ApoE基因是高脂蛋白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的易感候选基因,突变型ApoE基因会影响他汀类药物的降脂疗效。


此外,广泛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以及外周动脉血管疾病等领域的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波立维),2010年在全球抗血栓药物市场份额中占比达62%以上。虽然近几年新型抗血栓药物,如普拉格雷、替格瑞洛等不断涌现,表现抢眼,但因价格等原因,尚无法取代氯吡格雷的地位。而氯吡格雷在使用过程中,也会出现较大的个体差异,其中有一部分原因和CYP2C19 基因有关。氯吡格雷是一种前体药物,必须先经肝细胞内细胞色素P450酶系代谢后转化为活性状态,进而发挥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CYP2C19 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可导致 CYP2C19 酶活性的个体差异,可使人群中出现超快代谢者(ultrarapid metabolizer,UM)、快代谢者(extensive metabolizer,EM)、中代谢者(intermediate metabolizer,IM)和慢代谢者(poor metabolizer,PM)4种表型。CYP2C19 UM患者在使用常规剂量的氯吡格雷后体内生成的活性代谢产物增多,对血小板的抑制作用升高,抗血小板功能增强,出血风险增大。而CYP2C19 PM 患者在使用常规剂量的氯吡格雷后体内生成的活性代谢产物不足,对血小板的抑制作用不强,抗血小板功能减弱,血栓风险增大。


目前,国内外都在积极的将基因检测纳入指导用药指南,我国药物基因检测的开展也越来越广泛。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个体的药物相关基因进行检测,临床医生可以根据个体的基因分型结果评估药物的疗效、不良反应、代谢及剂量,结合患者的病情和实际经验,选择疗效最佳的药物和最适剂量,实现“个体化用药”的目的,使临床用药更加高效、安全、精准。


推荐新闻

咨询服务热线

+86 10 5849 9280

© Copyright - 安智因 京ICP备18055458号-1